定义和特点
定义
快速成型(Rapid Prototyping,简称RP)就是只这项技术能迅速的加工出三维实体。「快速成型」一词,其中的「型」字指出了这项技术可以直接由材料而非毛坯加工零部件,形成三维实体,从而指明了他与一般材料成型技术的区别。
快速成型属于增材制造范畴,增材制造(Additive Manufacturing,AM)技术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,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,是一种「自下而上」的制造方法。
3D打印的特点
性能卓越
基于3D打印技术,技术人员可以对产品的内部结构进行精细控制以获得最佳效果。例如,用晶格或蜂窝状内部结果取代一整块,可以在减轻产品重量的同时又不牺牲强度。
此外,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系列技术来控制打印件的性能,甚至能对金属的微观晶体结构精细控制,这将在本质上改变材料的底层原子和分子排列。例如,传统的金属铸锻技术(即受压成型)需要金属从外至内冷却,而金属3D打印采用快速凝固,从而导致更均匀的微观结构。因此,工程师可以控制成功的强度、硬度、弹性、灵活性和耐压力。
就某些材料而言,3D打印不只是较好的选择,更是理想的生产方式。钛就是一个例子——重量轻、强度(密度)比钢强、比不锈钢跟耐腐蚀。事实上,在许多应用场合,都是近乎完美的金属选择。然而,除了成本较高外,钛的主要缺点是:在切割过程中容易硬化,这导致刀具磨损严重;在焊接过程中,又容易受到污染,这导致焊接点容易脱落。而3D打印技术却可以很好地对钛进行驾驭——因为此时的钛已经成为了一堆很细的粉末,只需不断地添加烧结即可,不存在任何加工问题,既不需要切割也不需要焊接。
成本优势
以前你要找个工厂,让它为你生产一把你自己设计的锤子,首先你至少要为此支付5~10万元的开模费用。如果产量低于一百,则单间的价格高达几百元。因此,如果仅做一把或几把锤子,成本将是无比高昂的。但是,对3D打印机而言,无论是生产一件产品还是一千件产品,设备成本都是一样的。
此外,3D打印和传统制造业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产品的成型过程。传统制造过程通常使用消减的做法,包括研磨、锻造、弯曲、成型、切割、铣削、焊接、黏结、装配等。整个过程中会浪费很多原材料,同时在金属加热和再加热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。
与此相反,3D打印技术在小批量打印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显著的价值。首先无需采购各式各样的机床,如车床、铣床、磨床等,这就省去了一大笔设备采购、维护费用。同时,因为是有控制地一层层添加材料,加工废料也大大减少,可以留下90%的原材料。以国外某制造厂为例,通过使用3D打印定制注塑模型的某个特别部件,制造成本由10,000美元将至600美元,生产时间从4周减少到24小时,且重量减轻了70%~90%。
更重要的是,3D打印技术在样件设计制造上优势明显,省去模具制造的过程,在提升研发速度的同时,降低了研发失败的成本。当然,3D打印技术也可以作为大规模生产的辅助工具,比如模具和其他工具的制造,用传统加工方法一般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,而使用3D打印在48小时内就可以完成。
在产品直接制造方面,比如使用3D打印实现多成电路一次成型的整合制造,可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。
更重要的是,3D打印具有「即需即印」的优势,当顾客下单后,定位一个距离顾客物理位置最近的云制造节点开始制造,然后迅速送货上门,这样就省去了产品库存、物流的成本。